因為最近開始要爬一些大山,所以開始研究起各個裝備,透過上網查找各方資訊來讓自己能夠買到既適合又價格實惠的衣服、褲子、背包等等配件;而在這一路的研究當中,「輕量化」這個關鍵字不斷地出現,講白了就是如何讓自己上山時背負的重量越少越好,好讓自己的體力能更有餘裕,也自然提高了行程的質量。而要達成「輕量化」,除了升級成更輕的裝備之外,更重要的是只攜帶「真正」需要的東西。
這輕量化的概念使我想到之前看了關於「極簡主義」的紀錄片,細節已經記不清,大體是在講人們如何透過減少擁有的物品或是降低物慾,使自己能夠擁有品質更高的人生……但在這裡我不想要探討太多關於「輕量化」,亦或是「極簡主義」等等這些主題,而是對一項知識「認知不足」如何對人們造成傷害;也就是說,當我們接受到了這些所謂的知識觀念,卻沒有持續深入了解其精神(精髓),而是自大地認為已經了解事情全貌,是如此無益,甚至傷害自己和他人。
前幾個月看到踢爆 NaNaQ 造假的新聞,NaNaQ 是一位自成「極簡主義者」的 Youtuber,喜歡將各種自稱「極簡主義者」會做的事情融入影片中,例如只留著少量黑與白的衣服、洗澡只用清水、用各種有機洗潔精,或是更誇張的把冰箱丟掉或是上廁所不用衛生紙改用布代替,以上這些行為本身就有許多吐槽點,像是改用布來擦屁股反而更浪費水資源,且衛生紙本生也大多可分解,或是將冰箱丟棄反而要透過大量外食這種較不健康的方式來獲取所需的養分。更好笑的是以上行爲都有做假的嫌疑, NaNaQ 的業配內容甚至打著「極簡主義」的名號,卻賣著華而不實的商品給自己的粉絲。
想也先聲明,我本身認為「極簡主義」的精神是正面的:藉由釐清我們真正需要什麼(不管是物品、想法或是人際關係上的需求),再來才去添購或是獲取這些「真正重要的事物」,而這些東西通常都非常基本且簡單,因此人們稱這樣的精神為「極簡主義」。在這物質豐富和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的觀念確實能夠激勵人們去審視自我,重新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
但是搞不懂這其中精神的人,很容易被極端化的內容吸引(例如拿布來擦屁股的網紅),認為自己擁有很少或是具有「極簡設計」的物品,就能夠提升生活品質,抑或是生活煩惱都能夠消失。說實話,這些人佔著大多數,因此許多品牌商家喜歡透過製造看似「簡單」、「簡潔」、「環保」等商品,使這些對極簡主義沒有太深了解的人,購買了許多他們根本不需要的貴東西。(諷刺的是,很多人衣櫃裡有「滿滿」的「極簡風」衣服)
而真正透徹了解一件事情的人,不只了解其「形式」,而是更了解其「精神」,因為「形式」是因「精神」而生。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看到極簡主義的奉行者,擁有簡潔黑白風格的衣服、少少的鍋碗瓢盆等,以上就屬於極簡主義的「形式」;而「審視自己的需求」、「尋找基本滿足需求的物品」、「降低環境負擔」等想法,就是極簡主義的「精神」。而當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我們不只要認識它的「形式」,還要探究這個「形式」為何而生,也就是其「精神」。相反的,若人們的討論只停留「形式上」,就會出現許多想辦法將這些形式做到極端的人們,像是許多聲稱自己是「極簡主義者」會如何過度執著於物品的精簡性(例如直接將冰箱丟棄),儘管對於生活本生沒有太多正面影響,甚至可能因為過度極簡造成問題(因為食物不新鮮吃壞肚子)。
當我們能夠領略到一件事情「形式」與「精神」的互動關係,我們不只能夠從這件事情受益,還能夠以正確的方式,將這樣的知識傳達出去。
而以上「形式」與「精神」的關係,不單只存在於極簡主義這個思想,還出現在各從小到大的學問、思想流派、理論等等值得深入探討的知識觀念。
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這三四年在學術和業界流行的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簡單說明一下,設計思考是一套強調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其中「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 → 定義 → 發想 → 製作原型 → 測試」就是由設計思考精神所衍伸出來的流程。
一開始接觸到設計思考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會很執著在流程,也就是設計思考的「形式」,我們自大地認為掌握流程就掌握一切,每當要解決問題時都希望能夠遵循五步驟的順序與脈絡,因此也會將這樣觀念強壓在別人身上,縱使這樣的流程並不適用於當下的情況;但經過幾次專案和成為設計思考教練,才讓我慢慢洞悉到設計思考「反思快速迭代」、「同理心」等精神的重要和不朽性,因為這些「精神」相比於「形式」,對於每一個情境都有其價值,若我們一昧的追求流程的合理性,反而會喪是這些精神所強調的「快速迭代」和「同理性」,這樣根本本末倒置!
以上對於設計思考重新的認識,讓我能夠不在拘泥於形式上的流程,而是能夠融入其精神於我每次解決問題的場景。
//
現在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隨時都會有各種關鍵字浮出,這使得許多人開始對這些資訊喪失過濾的能力,逕而直接相信媒體和商業對這些關鍵字的論點,儘管這些論點的動機不明,正確性也有待商榷;在這對於一個關鍵字未了解透徹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只是讀了一篇相關的小文章,或是購買了某一件與這個關鍵字有關聯的商品,就自大的跟身旁的人說我對這關鍵字很了解,儘管我們對這關鍵字的意義毫無頭緒。
科技媒體其方便性背後的代價,就是資訊量爆炸、品質低落抑和資訊模糊所帶來的恐慌感;希望自己有時能夠放慢腳步,仔細思考是否了解這些知識所要傳達的精神與含義,也許這樣與知識的互動會更具趣味和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