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上海,十幾年前在這座城市上課生活了三年,因此她在的我心中有著跟一般人不同的地位。
那時的我,總是覺得上海相比台北落後許多;街景較為髒亂、許多區域都沒有柏油馬路、民眾素質參差不齊,和總是會看到父母放任小孩在路上大小便。因此每當寒暑假回台灣時,總是格外珍惜家鄉的種種,像是便利商店琳瑯滿目的零食糖果和乾淨的街道。
自從我國小舉家離開上海後,到出社會後都沒有機會回去。在這十年間,聽聞了許多身旁的人對上海科技進步的讚嘆 — 人民不再使用現金、方便的線上購物/訂餐、緊密整合的程序應用 — 而我有幸在這個月初,親自重返上海,去感受上海這十年來的改變。
因科技更加壓抑的人們
理想上,科技化對人們來說應該是「解放的」,但透過上海,可以看到科技對於中國內地人民的生活的影響,更多的是壓迫和限制。
我們先講講科技是如何解放人們,這樣的初衷又是如何讓我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第一種方式,科技可以去做人類過往無法完成的事情(我稱之為「積極」解放),例如Space X 的低成本火箭太空艙讓人們以較低的成本執行太空冒險,抑或是 Neuralink 使脊髓損傷者能夠透過大腦去控制電腦,完成過往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透過自動化繁瑣和單調的任務(或稱「消極」解放),這種途徑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使得人們可以專注在需要創意的事情上。實際例子就像是工廠透過機器人自動化,或是通訊軟體取代了郵差和書信,不只省去了投遞的麻煩,還讓人們能夠更即時的溝通。
不管是那種途徑,人們都因為這些科技 — 包括手機、軟體、人工智慧等等 — 去更好的體驗生活正向的一面,做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事情;更重要的,這些科技幫助我們去執行單調或是危險的任物,讓我們專注在人類擅長或喜歡的事情上。
但是,在上海(甚至可以套用在整個中國大陸),這個在自動化和科技轉型都優於其他亞洲/歐洲國家的城市,為何讓我感受到的不是解放帶來的喜悅,反而是壓抑呢?
內捲與壓迫
而這種壓抑感,正是「人與人之間」和「企業和企業之間」內捲競爭所帶來的;而最直接的案例,就是人們無止盡的工作和加班(996 文化),抑或是人們開始從事低專業、缺乏創意和任務重複性高的工作。
但在談到原因和實際案例之前,我們可以先談談什麼是「內捲」。
「內捲」或是「躺平」是一個近年來在中國社群普遍形容就業環境的名詞:
大約從2018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變得廣為人知,並引申表示付出大量努力卻因遞減定律而得不到等價的回報,必須在競爭中超過他人的社會文化,包含了惡性競爭、逐底競爭等更為負面的含義。 (維基百科)
而這現象不只反映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還反映在產業間,尤其是科技公司之間。
我剛從浦東機場降落時,就打開中國著名的「打車」平台「滴滴出行」。整個轎車和搭車的體驗非常流暢,從在應用程式下訂,到坐上出租車,只需要少於五分鐘的時間;整體的旅程也非常舒適,座椅非常的寬敞,司機非常有制度,開始出發前都會先喊一句「歡迎使用滴滴出行」並準備好印上滴滴出行樣式的瓶裝水。
相比於台灣的計程車服務(像是 Yoxi / Uber),不管是應用程式的設計體驗(像是畫面的設計和動畫)亦或是等待時間,中國的叫車服務都顯得更為優秀。
而正是這多出的那點「優秀」,象徵著中國內捲的惡化,和人們背後的無情壓榨。
中國特色的市場
而以上叫車服務只是整個現象的縮影,許多電商、外賣服務,都透過超高的效率和實惠的價錢,與競爭者較勁和搶佔市場 — 更精確地來說,是內需市場。
而要討論為什麼導致此現象,可以先參考格爾茨提出的內捲化:
格爾茨在《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書中提出了「農業的內捲化」這一概念,用以解答為什麼爪哇沒有產生農業變革以促進工業革命的發生。格爾茨在書中認為,1830年代以後的爪哇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一個是增長的人口壓力,另一個則是阻礙本地經濟作物種植和商業部門發展的帝國主義模式。
套回到現今的科技產業,中國因為政治因素和中美貿易戰使得許多中國品牌遭到國際抵制,加上疫情期間過於激進的防疫政策,國內基本上看不太到外國人(除了俄羅斯人);因此需求減少了,各大公司只能透過針對原本服務加值和優化的方式,來搶佔既有的中國市場。
除了需求導致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勞動力的龐大基數仍然寸在,使得這些大公司也開始可以透過更高的標準和更低的成本來揀選人才,或是間接要求員工進行彼此強烈的競爭,例如業績和加班時數。因此使有耳聞在中國,碩士畢業生甚至是海龜派都不見得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找到工作後也被要求六天上班、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而儘管加了這麼多班,卻因為競爭(很多人都可以取代你)和無法成長的市場環境,個人的收入卻未因此成長。
而創新改革往往是「內捲」的唯一解方,但是在人力豐沛的中國,創新變得更為困難;就如同人們討論為何中國幾千年來,沒有發生類似歐洲工業革命的突破性創新,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力本來就足夠了,何必花大錢去試驗和開發工具?
套到現在這些中國互聯網公司,他們寧可多聘請一百個員工手動處理問題,也不願意去開發人工智能來自動化流程;因此這些被極致優化的程序,背後的思考點並不是「我如何解放人力」,更多的是「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講難聽點就是「我如何將這些人力壓榨到連渣都不剩」。
如果你問我,上海甚至是整個中國,進不進步?
我會跟你說這個城市會讓你覺得很「潮」,但是連「進步」都沾不上邊。
這些看似高科技的裝置和應用,實際上並無法為人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提升,反而是讓大家的體驗變得更差 —— 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吃了送很快的外賣、加了很多的班……(加班到沒辦法出去買,只好又點了外賣) —— 我想你也覺得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吸引人對吧?
閱讀起來覺得很流暢,佩服!
內捲跟過勞也是我最近感興趣的議題哈哈